今年的暑期档电影简直是“神仙打架”,从《消失的她》开始,票房就一路高涨,接档的电影也非常给力,目前已经有4部影片突破了20亿票房,创下了暑期档历史新高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截止发稿,2023年的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已经突破了170亿元,即将超越凭借177.78亿夺得暑期档票房之首的2019年,势头非常猛。
其中《孤注一掷》虽然是这4部中最迟上映的,但是票房一路高歌,仅凭点映就狂揽了4亿票房,只用了两天就打破了记录,目前上映8天票房已经超过20亿,是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。
然而,在票房疯涨的同时,这部打着“反诈”主题的电影,却被观众冠上了“诈骗”的标签。
主要在两方面,一是营销诈骗。上映前期片方大量宣传王传君的表演,许多观众冲着王传君去看,万万没有想到主角是“神隐”的张艺兴和金晨,大家大呼上当了。
二是高票房、高话题度下,电影本身的品质并没有预期好,甚至有不少剧情的bug,人设的不合理。金晨饰演的美女荷官梁安娜能够逃回国,并不是依靠警方的救援,纯粹因为诈骗集团里的二把手阿才爱上了她,不忍她丧命,于是将护照还给了她。
在后续情节中,她还发挥了重要作用,中国警察找到她,用她的指纹才打开诈骗集团的大门,而放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割裂,缺乏真实感和合理性。
所以,在宣发诈骗,剧情经不起推敲的情况下,《孤注一掷》为什么依然爆红?
这不得不说,因为片方精明地使用了“巧劲”,让观众进入了隐埋的巨大陷阱中。
1、揭开今年黑马电影的爆款秘诀:踩中高热的社会议题
一部电影的成功,和它的档期、题材、选角都脱不了干系,而暑期档历来也非常抢手。但细数今年暑期档的电影,特别是爆款,不难发现它们大多紧扣住了“社会议题”。
《孤注一掷》精准地锁定了电信诈骗的题材,这个话题正是当下热门的社会议题。缅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让很多人毛骨悚然。电影精准地吃到了这一波话题红利。
再往前看,《孤注一掷》的这招,早在端午就被陈思诚用过,并且灵验至极,让他赚得盆满钵满,揽获了35亿的票房。
《消失的她》的故事和《孤注一掷》一样,依然发生在事故频发地东南亚,而且《消失的她》更绝的是本身就是现实新闻案例“泰国孕妇坠崖”改编的。这种类似的创作手法,一并遭到了吐槽。
《消失的她》更绝的是,它击中了更多的社会议题,陈思诚选择了赌徒、凤凰男、恋爱脑、闺蜜情等一系列自带流量的话题融入进去,成功打造了一部披着悬疑外皮赚着爱情片钱的电影。
这很容易让观众共情,想到现实中自己“恋爱脑”的朋友、想到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男女对立,想到“泰国孕妇坠崖”这种可怕的案件,从而拿捏住了观众心理。
这种做法从商业的角度来看,无疑是成功的。
陈思诚的好兄弟王宝强也深受影响,《八角笼中》也少不了社会话题的加持,电影中贫困儿童依靠格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,现实中王宝强从草根实现逆袭,都能引发我们这些寻找出路的底层普通人的共鸣。只是《八角笼中》精神内核要更强一些。
就连外国片《芭比》都尝到了社会话题的甜头,即使这部电影开局不利,但依靠它的性别议题火出了圈,它的台词让许多独立觉醒的女性受到震撼,愿意为它贡献票房。
这些洗脑式的、病毒式的、高话题度的电影题材,背后的创作动机已经昭然若揭了:
打造产品经理式电影,那就是:观众想要什么就创造什么,观众热议什么就紧扣什么,创作以市场为导向,艺术价值向钱包低头。
他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大众的想法服务的,只求摸准大家的痛点爽点,把这个“产品”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,而电影的艺术价值,或许在赚钱面前只能往后排。
2、爆款电影真的好看吗?还是观众被洗脑上头?
当电影被打造成“产品”,卖出去更重要时,电影的艺术价值必然会被牺牲。因此才会有观众觉得疑惑,这些电影称不上多惊艳,甚至有的存在故事单薄、逻辑不通等bug,却依然赚得盆满钵满。
这恰好印证了,产品经理式电影,只要选对了直击观众痛点的题材,借着热议话题病毒式宣传,电影品质有多高并不太重要,满足观众的情绪需求才是最重要的。
在消失的她》上映后,关于这部悬疑片商业模板化的痕迹过重的吐槽就有很多。案件太过简单,凶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,觉得资本家不可能培养出来这么蠢的恋爱脑女儿。
但对观众来说,这部电影拿捏住了女性主义、性别对立、恐婚恐男的尖锐议题,就像陈思诚所说,这是一部观众走出影院会热烈讨论的电影,只要做到这点就不愁没热度。
因此《消失的她》在宣传上,也往观众的情绪上靠拢,由于饰演渣男,朱一龙的人形立牌被毁坏,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观众入戏太深了。
在社交平台上,许多观众会自发分享观后感,甚至在热词的统计中,“恋爱脑”一词高居榜首,足以见得陈思诚把观众情绪拿捏得死死的。
甚至还有人表示,让大家散场别急着走,注意看现场情侣的反应,这种观看电影前后对比的手段,满足了大家“沉浸式观影”的体验,也变相地再为《消失的她》宣传添了把火。
《孤注一掷》同样也是如此,击中了诈骗题材,只要在宣传时拿捏观众的心理就够了,剧情的bug并不影响什么。
不过在早期它没有找到方向,将重点放在了张艺兴和金晨的营销上,效果并不突出。
直到后期把重点调整到作为反派的王传君身上,洗脑口号的火爆,紧cue“反诈”话题营销,才形成了病毒式营销效果。
虽然被骂,还是挡不住票房猛烈的涨势,电影打着“多一人观影,少一人受骗”的口号,将电影与现实人生挂钩,让许多观众觉得看了就能保持警惕防止被骗,于是“拖家带口”地去看。
轰轰烈烈的洗脑营销影响下,观众集体上头,电影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,情绪上头、谨防被骗成了推高电影票房的助力。
当然不仅仅是电影,电视剧也会受到影响,将观众情绪思维把握好了,那可就是出圈神器,要是把握得不好,那就要被骂“出圈”了。
去年《卿卿日常》热度高涨,剧中许多“人间清醒”的台词就是剧宣前期的重点,频登热搜。
前期确实为这部剧带来了大量的关注,但到了后期,剧中主演人设集体塌方,喊着口号要“独立清醒”的女主女配们,整天困在情情爱爱里,最后集体强行大团圆,观众感觉被诈骗了。
所以,这种刻意迎合观众心理、预判上热搜的产品经理式影视剧创作,是危险的。
如果大家都想复制这样的成功模式,那中国电影该走向何处呢?
陈思诚凭借《消失的她》大赚,有人觉得他这是在关注女性所焦虑的人身安全问题,蹭热度反而让大家更加关注这个话题,迎合市场需要并不需要觉得羞耻,毕竟顾客就是上帝。
但是很遗憾的是,吃到性别题材红利的陈思诚,几乎没有站在女性的视角,他将“杀妻”的罪犯,弱化成了凤凰男,把孩子当作让赌徒后悔的工具,对人物的批判缺乏力度。
《消失的她》所讲述的故事仍然还是局限在表面,陈思诚只是用了讨巧的方式,将它呈现了出来。
其实今年的暑期档,在社会话题电影爆火的同时,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销的《封神》《长安三万里》也得到了不错的成绩。
不过比起这些蹭社会热度的电影,它们的成功显然要艰难许多,乌尔善十年磨一剑才出了《封神》,《长安三万里》要去各地采风,口碑票房的丰收只能靠“自来水”的推荐。
也许下一次,观众可以更理性一点。而这些充斥社会话题的电影,或许在讨巧的同时,更要注重实干精神,把自己的这份精明多分一点在剧本的打磨上,或许下次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