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,在中国古代艺术世界中,自新石器时代以来,绵延七千年经久不衰,它融物质文化、精神文明、科技文化于一体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.瑞祥玉
《说文解字》载:玉,石之美者。在新石器时代早期,人们是玉、石不分的。河姆渡文化发现的璜、玦、管、珠、坠等装饰品,经矿物学鉴定,都是彩石饰品。
新石器时代中晚期,玉已从石器世界分离出来,琢玉成为当时一门新兴的手工业,这在良渚文化、薛家岗文化、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中得到印证。人们最早琢制的玉器是玦、璜、坠、珠等装饰品,汉代以前玉器,数量较多的也是这些装饰品。人们佩戴玉器,不仅是为了美,更重要的是能呈祥辟凶,祈求好运。所以,秦以前的装饰玉,多为呈祥的龙凤题材。
汉代始,佩玉中出现了玉翁仲。翁仲是秦时猛士,所向无敌。佩戴玉翁仲,是为了辟邪压胜。汉代的另一种瑞祥玉是刚卯,它的辟邪意义大于装饰意义。其形较简单,上刻诗句:如“正月刚卯既决,灵受四方,赤青白黄,四色是当。帝令祝融,以教夔龙,庶疫刚瘅,莫我敢当。”明清时期,瑞祥玉猛增,“长命玉锁”、“压胜玉佩”、“连生贵子”、“三羊开泰”等小件玉雕,比比皆是,童子佩压胜玉,成为一种文化习俗。
2.用具玉
玉作为实用的用具(含武器),数量是不多的。新石器时代有玉斧、玉刀、玉匕首等,江苏邱县大墩子曾出土玉刀和玉匕首各1件。中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常有玉斧出土。二里头文化有玉立刀,商代殷墟还出土玉杵和玉臼。战国以后的用具玉,有带钩、发簪、剑饰。宋以后,还有数量较多的实用器皿。总之,这些用具玉,其象征意义又多于实用价值。如玉斧、玉戈等,开始都是实用性的工具或武器,后逐渐衍化为礼仪性的用具,象征着权力和威严。宋元明清时期的实用玉器皿,使用频率是很低的,兼作陈设用,凝聚着权力和财富。
3.爱情玉
现代人还把玉当作情人间相互表示爱慕,传递情感的一种信物,在古代更是如此。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,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。”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知子之来之,杂佩以赠之;知子之顺之,杂佩以问之;知子之好之,杂佩以报之。”琼、琚、杂佩,都是美玉琢制的佩件,情人间相互用来赠送。
爱情玉在考古发掘中,也能窥其孑遗。历代墓葬中,女性墓出土的装饰佩玉,总是多于男性。清代毕沅除正妻汪德外,还有5个爱妾,其中3号墓主,是最得宠的爱妾,墓中除有昂贵的裴翠饰件、翡翠朝珠、嵌宝石金饰外,还有连汪德夫人也没有的福禄百寿字白玉带,显然是毕沅生前特赐她的。
玉作为情人信物,一是因为玉美,温润晶莹,色泽典雅,肌理清澈。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有情人总认为自己的情人是世上最美的,他们借助玉的美来表达对情人美的赞赏。
汉文化中,有不少诗文词汇,以表现玉的自然美引申为人的容貌美和气质美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麋》:“白茅纯束,有女如玉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汾沮洳》:“彼其之子,美如玉,美如玉,殊异乎公族。”玉女、玉人、玉容、玉貌、玉色、玉体、玉面、玉音、玉立、玉郎都形容人的俏美。
另一个原因是,美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它不像飘浮的白云,四季的鲜花,时来时去,忽有忽无,交替变化。玉,盘玩的时间越长,越迷人可爱。爱情是坚贞的,永恒的,情人用玉,能充分表达情人间的“山盟海誓”,“海枯石烂不变心”,白发偕老的忠贞爱情。另外,玉即使碎了,其玉沁是不会变的。情人即使不能成为眷属,但爱慕之情是决不会断的。因此,玉能充分表达情人间的各种复杂感情。
4.玩赏玉
中国玉器既是精神财富,又是物质财富。汉文字中的“珍”、“宝”等字,都与玉有关,上乘玉雕经济价值极高。战国时期“和氏壁”的故事,反映了玉的连城价值。自宋代始,由于宋徽宗个人嗜玉成瘾,好玉之风,风靡全国,古玉被作为玩赏品和特殊商品流通于城市骨董市场和收藏家之间,当作聚财、富耀门第的一种珍宝,既是文玩,又是“保值储蓄”。
清代的玩玉之风更盛于宋代,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。赵汝珍在《古玩指南》中,对此有精彩的描述:“凡京中之中上等社会人物,无不腰缠累累玎玎珰珰者,居则以玉为消遣之品,行则以玉为表示富厚之征,朋友相见必以所得之玉相夸示,集会谈话必以玉为主要论题。居家无玉宛如非士夫之宅第,服饰无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,身上无玉似不便与友朋相会,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插入友朋集会之谈话。玉之重要如此,故社会人士无不竭力以求之者。”
为满足王公大臣、富商巨贾、文人雅士的玩赏需要,宋明清三朝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玉器。
仿古玉器基本形式有三种。一种是完全模仿,或直接叫做旧。它是以古玉器为蓝本从造型、纹饰及琢制工艺上加以仿制。由于它是以高额盈利为目的,因此仿制的玉器,只能是形似,不能神似,有的甚至相当粗劣。这类仿古玉,没有什么艺术价值。
另一种是器型仿古。乾隆曾命苏州织造按照《考古图》中的玉辟邪、玉马、玉仙人等,碾琢6件仿古玉器。乾隆晚年祟尚返朴思想,仿照青铜彝器碾琢了一批陈设玉器,如玉炉、玉薰玉瓶、玉壶、玉罐等,并刻以“大清乾隆仿古”或“乾隆仿古”两种款识。
还有一种是纹饰、色泽仿古。先秦时期的夔龙纹、凤纹、饕餮纹、祥云纹,在清代仿古玉上,随处可见。乾隆还命玉工按《考古图》中的玉器颜色,烧造汉玉。后两种仿古玉,不是简单的抄袭模仿,而是以古典艺术为基本素材,加以全新的创新应用,组合设计,融合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水准,琢制技巧,审美意识,爱好风尚等。制作这些玉器的主要目的,在于玩赏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5.礼仪玉
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,我国传统的一些礼俗制度,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。当时祭祀朝聘礼仪大典,都莫不以玉为必需品。先秦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,也是礼仪玉最发达的时期。
封建统治者为了讨好神明祖先,贿赂诸神,用玉献祭,把玉作为沟通人世间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。古人认为,天地及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方,各一方向有一位神,所以要定期给它们献祭。用苍璧、黄琮、青圭、赤璋、白琥、玄璜来祭祭祀各方之神,是以玉的各色配合天地四方的,这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、宇宙观和认识论有关。如苍壁,圆,以象春天,所以祭祀天;黄琮,方,以象黄地,所以祭祀地;青圭,锐,象春物初生,所以礼东方;半圭曰璋,象夏物半枯,所以礼南方;白琥,猛,象秋之肃杀,所以礼西方;半璧曰璜,象冬令闭藏,地上无物,惟天半见,所以礼北方。这是经文学家对“六器”的诠释。
6.等级名位玉
早在玉文化的童年时期,占有大量精致玉器的,都是氏族显贵。玉器一开始就打上了权力、等级的印记。
周代对玉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,等级森严,成为统治者等级名位的重要标志。“以玉作六瑞,以等邦国”的思想及其“瑞玉”,久已存在,而非儒家杜撰。所谓“瑞”,是古时用玉做器物,作为封官拜爵之用。所谓“以等邦国”,是王以下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爵位。因爵位高低有别,故在君臣相见或诸侯间相访时,所执的玉器也各不相同,以示爵位级别的高低。
秦汉以后,礼仪等级玉,比较典型的是玉玺。据记载,秦始皇以和氏壁(一说蓝田玉)为皇玺,历代相传,故名“传国玺”。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,如辽金时期女真、契丹族,莫不沿袭中原政权礼制,以玉作为等级的标志。清代历朝皇帝也以玉制国玺,乾隆时期厘定的25枚宝玺,其中绝大多数为玉制。太平天国洪秀全也用玉玺。
帝王、大臣的冠服带履、车舆鞍鞯等,均离不开玉饰。唐代规定,官衔五品以上,佩金带;三品以上才能佩金玉带,亲王皆服玉带。宋代三品以上官,服玉带,四品以上佩金带,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方可用玉带。
7.道德玉
古人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,把它当作反映美德的镜子,其坚致象征智慧,圆润象征纯洁,瑕疵象征真诚,它已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。玉被赋予道德含义,并从理论上加以阐发,始于孔子。
孔子说:“珉之多,故贱也;玉之寡,故贵之也。夫昔者,君子比德于玉焉。温润而泽,仁也;缜密以栗,知也;廉而不刿,义也;垂之如坠,礼也;叩之其声清越以长,其终拙然,乐也;瑕不掩瑜,瑜不掩瑕,忠也;孚尹旁达,信也;气如白虹,天也;精神见于山川,地也;圭璋特达,德也;天下莫不贵者,道也。诗云:‘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’,故君子贵之。”(见《礼记》)。
《礼记·玉藻》又云:“古之君子必佩玉······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,君子于玉比德焉。”《春秋繁露》说得更为明确:“公侯贽用玉,玉润而不污,至清洁也,故君子比之于玉。玉有瑕秽,必见于外,故君子不隐所短。”汉代儒生把玉概括为“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”之君子五德。北齐名言“大丈夫宁可玉碎,不为瓦全”,道尽了贤达之士对信仰、对道德的执著追求。
8.馈赠玉
玉,既是艺术品,又是商品,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恋的情感,是高级馈赠的礼品。 不同的情形送不同的玉器。《酉阳杂俎》:“古者平安用璧,兴事用圭。”《广韵》:“逐臣待命于境,赐环则返,赐玦则绝。”因环与还、玦与绝谐音,具归还与决绝之意。
玉器还作为国礼,相互馈赠,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,加深了相互的了解与友情。明陆探《古奇器录》载道:古龟兹国进奉一枕,其色如玛瑙,温润如玉,制作甚朴素,若枕之,则十洲三岛,四海五湖,尽在梦中所见。唐玄宗因此命之为游仙枕,后赐与杨国忠。又载:东方朔得西域国玉枝,以进贡武帝,帝赐近臣年高,云病则枝汗,死者枝折。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玛瑙兽形杯、玛瑙臼,明显是西域输入品。乾隆时期西域痕都斯坦玉的大量进奉,直接影响到中国玉器的传统风格。中国玉雕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的实例,更是举不胜举。
9.丧葬玉
自有了灵魂不灭的信仰,人们对埋葬死者就特别注重,千方百计做到两点,一是使死者灵魂得到安宁,二是使尸骨不朽。用玉丧葬,主要是为了保尸。 用玉陪葬,源远流长。新石器时代,人们就把生前不同时间的玉器收藏起了,死后放在自己墓内,在另一世界里继续享用,同时也具辟邪、敛尸的性质。 江苏武进寺墩3号良渚文化大墓,共随葬玉器100余件,其中大件玉琮、玉璧就达50余件。1976年发掘的安阳殷墟妇好墓,出土了前所未见的大批精美的商代玉器,达750余件。《逸周书》曾记载,商纣王用玉四千殉葬。科学地讲以上这些都不是丧葬玉,而是生前用玉,死后才用于陪葬。
10. 药用玉
中国人吃玉由来已久。《周礼·玉府》:“王齐,则供食玉。”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中国玉雕史上的低潮时期,传世玉琢极为罕见。原来当时风行吃玉,不倡雕玉。在神仙思想和道家炼丹术的影响下,觅玉、食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。“玉亦仙药,但难得耳”。据《抱朴子》记载,吃玉有好几种方法。(一)用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;(二)以葱浆消之为饴;(三)饵以为丸;(四)烧以为粉。吃玉的效应,“服之令人身飞轻举”、“其命不极”、“服金者寿如金;服玉者寿如玉”、“服之一年以上,入水不沾,入火不灼,刃之不伤,百毒不犯。”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载有玉类14种,可以作矿物药材,但他并未强调服食玉可以成仙。
11.财富玉
玉有神圣的审美价值,是神物,又是瑞信,也就成了无价之宝。远古时代,各部落、联盟、酋邦的统治者便将玉收贮珍藏起来。红山文化、良渚文化的有权势人物无不占有大量玉器,并视之为最贵重的财富。